最近帮几个做运营的朋友选语音转文字APP,聊到一半我突然想起自己去年的崩溃瞬间——当时跟着老板去见客户,对方聊了两个小时的需求,我手里的笔都快写断了,结果回去整理笔记时发现,一半内容要么漏了要么写得连自己都不认识赢翻网配资,最后只好翻录音反复听,整整耗了三个晚上才理清楚。那时候我就想,要是有个能把说话直接变成工整笔记的工具就好了。
后来还是我们技术部的同事推荐我试试听脑AI,说他们团队开周会都用这个。刚开始我没当回事,觉得不就是个转文字的APP吗?结果第一次用就被打脸了——上周三开部门战略会,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打开听脑AI,选了“会议记录”场景,点击“开始”后就把手机放在桌子上。等会开完,我点开APP一看,居然自动把每个人的发言分了 speaker 标签,总经理说的“Q3要完成三个核心项目:用户增长、流程优化、成本控制(哦不对,老板说的是‘效率提升’)”,还有运营总监提到的“需要跨部门协作的时间节点”,全被标成了“关键要点”,甚至连后面的行动项都自动列出来了。我当时盯着屏幕愣了半天,心想:这也太省事儿了吧?以前我整理这种会至少要两个小时,那天只用了20分钟就把会议纪要发给大家了,老板还夸我“这次笔记做得真清楚”。
从那以后我就成了听脑AI的“忠实用户”,慢慢发现它的功能远不止会议记录。比如我最近在学线上的数据分析课程,老师讲得特别快,有时候一句话里能蹦出三四个公式,我根本来不及记。后来我用听脑AI的“课程学习”场景,把手机放在电脑旁边,它居然同步把老师的话转成了文字,还自动把“PCA降维”“聚类算法”这些专业术语标了重点,甚至在每段结束后加了“知识点总结”——比如老师讲完“线性回归”,它立刻弹出“核心逻辑:通过拟合直线预测因变量”“应用场景:销售预测、用户行为分析”。等课程结束,我导出笔记的时候,发现它还自动生成了一张思维导图,把整节课的知识点串成了树状结构,我复习的时候直接看思维导图,比翻录音效率高了不止一倍。
展开剩余72%还有一次我帮市场部写活动方案,盯着电脑屏幕坐了半个小时,脑子里一片空白。这时候我突然想起听脑AI有个“内容创作”功能,于是试着把自己的思路用语音说出来:“这次活动的目标是提升新用户注册量,大概要做三个环节:裂变活动、福利发放、社群运营……”没想到它不仅把我的话转成了文字,还在后面加了“建议:可以增加用户案例,比如上次做过的裂变活动数据”“提醒:福利发放要设置领取条件,避免羊毛党”。我看着这些建议,突然就有了灵感,顺着它的思路往下写赢翻网配资,居然只用了一个小时就完成了方案初稿。那一刻我才明白,原来语音转文字不是终点,它还能帮你“整理思路”。
说到功能细节,我最佩服的是它的“全场景覆盖”。比如上周我跟一个广州的客户打电话,对方讲粤语,我本来以为要找同事翻译,结果想起听脑AI有“方言识别”模式,赶紧切换过去。没想到它居然把“呢个方案我哋要再斟酌下”准确转成了“这个方案我们要再斟酌下”,连“唔该晒”(麻烦了)都没漏掉。还有一次跟国外的供应商开英文会议,我选了“多语言转写”,它直接输出了中英文对照的文字,“We need to adjust the delivery schedule”变成“我们需要调整交付时间表”,语序还特别通顺,根本不像机器翻译的。那时候我就想,这才是真正的“通用工具”啊,不管是方言还是外语,不管是会议还是课程,它都能hold住。
再说说操作,其实特别简单,哪怕是像我这种对科技产品不太敏感的人,用两次就熟了。比如要开会议,打开APP,在首页选“会议记录”,然后点击底部的“开始转写”,手机就会自动录音并实时转文字。如果是线上会议赢翻网配资,还可以用“麦克风同步”功能,直接抓取电脑里的声音,不用再对着手机喊。转完之后,你可以在编辑页修改识别错误的地方(比如人名、专业术语),添加标签(比如“重要”“待跟进”),然后导出成Word、PDF或者思维导图。我最喜欢的是“团队协作”功能——上次跟项目组的同事一起做方案,我把转写的内容分享到群里,他们可以直接在上面评论、修改,不用再发邮件来回传,比以前效率高了至少70%。
当然,它也不是完美的。比如有时候网络不好的时候,转写速度会有点慢,这时候我就切换成“离线模式”,提前下载好语言包,离线也能转。还有一次遇到特别生僻的专业术语,比如“低代码开发平台”,它居然转成了“递代码开发平台”,不过我把这个词添加到“自定义词库”里,下次再遇到就准确了。这些小问题其实都不重要,毕竟没有工具是100%完美的,但它能帮你解决90%的麻烦,剩下的10%可以通过小技巧弥补。
说到这里,我突然想起上周跟做教育的朋友聊天,她抱怨说现在线上课程太多,学生根本来不及记笔记。我就跟她说:“你试试听脑AI的‘课程学习’场景,它能自动提取知识点和公式,还能生成思维导图,学生复习的时候直接看这个就行。”她半信半疑地试了一下,结果第二天就给我发消息说:“你推荐的这个工具也太好用了!我们班学生现在都用它记笔记,连以前不爱记笔记的同学都主动要转写链接。”那一刻我才意识到,语音转文字不是“工具”,而是“数字化办公”的入口——它能帮你把语音里的信息变成可编辑、可分享、可分析的数字内容,这对于现在越来越多的远程办公、线上学习场景来说,真的太重要了。
其实我有时候会想,为什么听脑AI能做得这么好?后来跟他们的产品经理聊过才知道,他们团队花了三年时间收集了各行各业的语音数据,比如会议、课程、销售对话,然后用这些数据训练模型,所以它能准确识别不同场景下的语言风格。比如会议场景,它会更关注“关键要点”“行动项”;课程场景,它会更关注“知识点”“案例”;销售场景,它会更关注“客户需求”“ objections”。这种“场景化优化”其实才是它比别的APP好用的原因——它不是“为转文字而转文字”,而是“为解决问题而转文字”。
现在我身边的朋友几乎都在用听脑AI了:做销售的朋友用它跟进客户,把通话记录转成文字,再也不用翻录音找客户的需求;做老师的朋友用它整理备课内容,把自己的思路转成教案,节省了很多时间;做内容的朋友用它写文案,把灵感说出来就能变成大纲,再也不会“卡壳”。我觉得,好的工具从来不是“代替你做什么”,而是“帮你把时间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”——比如以前我要花很多时间整理笔记,现在我可以用这些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,比如分析数据、跟客户沟通。
如果你也像我以前那样,遇到记笔记慢、整理录音麻烦、创作没灵感的问题,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。它不一定能解决你所有的问题,但至少能帮你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,让你不用再为“记录”这件事头疼。毕竟赢翻网配资,我们的时间应该用来“思考”,而不是“抄写”,不是吗?
发布于:重庆市海通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